赵福全教授在盖斯特主办的2025年“汽车产业与技术研究会第29次高层闭门研讨会”上,围绕“汽车产业发展最新热点问题”进行了三个小时的深度分享,话题广泛、观点精辟、干货满满。本文源自其中部分内容的提炼整理。后续其余演讲内容将分不同话题陆续发布,以飨读者。
【正文】
当前“内卷”现象愈演愈烈,几乎所有企业都深陷其中,很多高管都曾经问过我,“内卷”究竟何时才能告一段落,以及究竟如何应对“内卷”?有鉴于此,我想系统地谈一谈我对“内卷”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内卷的成因
在我看来,“内卷”在本质上是一种不正常、不合规的恶性竞争方式。这种竞争方式是长期形成的,与社会中所有的个体都有关,可以说每个人都置身事内、参与其中,即使没有主动“内卷”,甚至内心非常反对“内卷”的人,也会在无意中被他人“内卷”,由此不得不应对“内卷”,结果被动地推动了“内卷”;同时,“内卷”又与诸如立法执法、政府监管、社会价值观以及文化取向等多重因素密不可分。所以,“内卷”的成因是复杂而多元的,具体来说,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制与监管的问题,包括立法不完善、执法不严格等。比如,国家是有广告法和产品质量标准的,但是由于监管不够到位,致使部分企业进行无底线的虚假宣传以及雇佣水军在网上兴风作浪;又如,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导致创新无法形成收益闭环,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优秀企业及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二是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在这方面,地方保护盛行是一个突出问题,这极大地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严重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进而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活力,抑制了企业的创新与成长。
三是价值观与文化理念的负面影响。有的企业总想“走捷径”,希望“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也办事”,因此在打造产品时能抄则抄、能省则省;还有的企业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毫无长远考虑,因此往往只看数量、不重质量,更不会做前瞻投入。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推崇勤劳苦干,将其视为一种美德,这本身是积极和正面的,但却被一些人滥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助推了“内卷”之风盛行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内耗。
四是惯性思维。路径依赖是很多企业及个人的通病,其结果就是在技术创新、管理升级、产品优化等各个方面都难以摆脱固有的理念和模式,最后只能通过“内卷”,在既有的赛道上进行恶性竞争。
五是潮涌现象。新兴产业的热门赛道常常出现企业集中倾注资源的潮涌现象。这其实暗含投机心理,即希望可以在新领域快速实现价值倍增。潮涌现象固然有其推动新领域加快发展的作用,但也会造成资源浪费、产能过剩,使企业不得不在尚未形成市场规模的情况下进行“内卷”式的竞争。
六是资本裹挟下的短视与业绩假象。为了获得融资,企业必须在资本面前拿出亮眼的成绩单。其结果是,部分企业无法按照客观规律进行长线布局和合理经营,而是通过短期“烧钱”带来表面上节节攀升的业绩,这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环境,摧毁了很多健康的初创公司,更加大了所有企业的“内卷”压力。
七是形式主义。不少企业在竞争压力下采取了很多形式上的无用努力,比如没有意义的全员加班、不解决问题的不停开会,这进一步加重了“内卷”的氛围和风气。
综上所述,当前让所有人都深感痛苦的“内卷”绝非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也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于是也就不可能很快得到彻底解决。持续的“内卷”不仅会把一些原本优秀的企业“卷”死,更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内卷”问题不解决,其危害远不是国人幸福指数下降那么简单,大多数内资企业恐将因此举步维艰,部分外资公司也将因此而退出中国市场,整个社会都将陷入低效甚至发展停滞的危险境地。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内卷”,系统科学地整治“内卷”,共同努力走出“内卷”。
二、反“内卷”的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走出“内卷”需要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所谓人人有责、从我做起。具体来说,我有三点建议:
一要有正确的认识。整治“内卷”并不是要消除健康、正常的竞争,而是要反对恶性的竞争,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要有明确的政策引导。政府必须担负起整治“内卷”的重任,在理念重塑、效能升级、评价体系调整、监督强化以及统一大市场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要有所作为、有大作为。
三要有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推进高标准的法治化,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以改善创新及营商环境,形成优胜劣汰的有效机制,以及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等等。在此过程中,既要进行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体制改革,也要实施企业层面的管理变革、理念更新,还要逐步形成新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内卷”是长期形成的,与社会中所有个体都有关,整治“内卷”注定将是一场任务艰巨、使命重大的长期性系统工程。我们只有认真面对“内卷”,对其成因逐一破解,才能最终打赢这场反“内卷”的持久战。
三、汽车行业“内卷”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措施
具体到汽车行业,我认为造成“内卷”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只有逐一解决这些问题,行业才能真正走出“内卷”的困境。
第一,市场供大于求,这是“内卷”的直接原因。以前车企之间其实也在“卷”,但那时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规模连年激增,整体上供不应求,所以各家车企无非是赚多赚少的差别,并没有必须极度“内卷”的压力;而现在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到存量博弈为主的新阶段,同时在电动化浪潮中又涌现出不少新车企。在玩家更多且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下,各家车企也就只能靠“内卷”来求生存了。所以,解决“内卷”的根本在于拓展需求和寻找市场。事实上,中国车企加快出海就是解决市场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此来规避在日趋饱和的本土市场上“内卷”下去的窘境。
第二,技术同源化、产品同质化,这是“内卷”的根本原因。很多车企的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差异化有限,无法给用户带来独特的体验,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护城河,所以只能靠降低售价和堆砌配置来参与竞争。究其根源,还是在于这些企业面向智电新赛道的研发能力相对薄弱、技术生态严重同质,结果导致产品的差异化有限。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企业是很难形成抗“内卷”的免疫力的。
第三,旧品牌光环逐渐褪去,新品牌调性尚未建立,这是“内卷”的深层次原因。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新旧赛道并行、且加快切换的特殊阶段,外资车企昔日的品牌认可度和溢价力正在衰退,而基于智电汽车快速崛起的本土企业的品牌调性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产品溢价力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这样的品牌混沌期,车企也只能在市场竞争中比拼价格了。所以,企业家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品牌塑造在赛道切换的产业变革期具有战略机遇性与战术紧迫性。企业一定要准确定位自身的品牌调性,并在品牌建设上下足功夫,这将成为企业走出“内卷”困境的关键所在,也将是企业长期抗“卷”的最佳护城河。
第四,部分车企基于不同的诉求和心态采取了一些非常规的竞争策略,这是“内卷”的综合性原因。尽管看起来举措相似,但实际上各家车企“内卷”的出发点并不相同。有些企业的确比较短视,只顾眼前、不计未来,这样的企业很难走得太远。也有部分企业完全是被资本绑架了,只能靠拼命烧钱来维持短期的业绩,这类企业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少了。当然,也有少数企业基于已经取得的阶段性优势,试图通过“卷”来给竞争对手施压,以期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最终实现“赢家通吃”。对于这类企业,只要其竞争手段合法合理,本身也无可厚非,毕竟这也是一种战略选择。不过客观地讲,这确实显著加剧了市场的“内卷”程度,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并不值得提倡。
第五,地方保护主义横行,统一大市场割裂,这是“内卷”最不健康的原因之一。如前所述,地方保护扭曲了市场竞争格局,割裂了全国市场,甚至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从而极大地破坏了产业秩序。对此,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应予全力制止。
面对上述这些问题,我认为,任何企业都无法置身事外,大家必须共同努力、一起建设和维护健康的营商环境。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当然,造成“内卷”的因素众多且复杂,整治“内卷”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有鉴于此,所有企业都必须尽早形成抗“内卷”的免疫力,使自身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理性和定力、避免低效和内耗、始终聚焦于可持续的差异化优势,进而助力全行业乃至全社会最终走出“内卷”的泥潭。